“医生,我妈没事儿吧?”
陈阿姨今年65岁,身体一直很健康,但她的老伴患高血压十多年,每天除了吃药,还会自己量血压。
两个月前,老伴心血来潮,也给陈阿姨量一下血压,结果一测,其血压竟达到145/90mmHg。老伴惊讶道:“你患上高血压啦!”
陈阿姨不敢相信,于是又测了一次,结果显示140/94mmHg。老伴断定,她肯定患上高血压了,不过自己“久病成医”,她可以跟着自己吃降压药。
一段时间后,陈阿姨感觉浑身疲累,只想躺在床上休息,还常常感到头晕。
有一次女儿回家,察觉到陈阿姨的异常,才带她去医院看看究竟是什么情况。经过检查,陈阿姨的大部分指标都正常,胸部也无异常感染,只是血压偏低,怀疑跟服用降压药有关。
生活中,陈阿姨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一、血压140/90,就是高血压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黄辉表示,血压测出高数值不意味着得了高血压,要小心误诊,盲目服用降压药可能造成血压降低。
首先,我们来看看“高血压”的定义。
高血压是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以诊室测量为标准,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这里有2个重点,一是要在诊室测量血压,二是要在不同日期3次测量,才能最终诊断为高血压,陈阿姨显然没做到这2点。
其次,血压测出高数值,可能是假性高血压。
假性高血压是指实际血压正常,但患者因局部动脉硬化,出现血压升高的假象,常见于老年、糖尿病、尿毒症和严重动脉硬化的患者。此时盲目治疗,可能引起脑灌注不足,出现并发症。
最后,影响血压测量的因素有很多。
血压测量是一项“技术活”,其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测量前的因素、测量时的姿势、血压计的使用等。例如测量前吸烟、喝咖啡、憋尿、运动,测量时紧张、说话、袖套过松或过紧、位置不对等,都会影响血压读数。
因此,临床上想要确诊高血压,必须通过医生来操作,患者自测血压只适用于日常的观察。
二、不同因素对血压的影响有多大?
美国心脏协会指出,测量血压时的7种错误会导致结果不准确,医生和患者都要避免误诊。
·膀胱充盈时,血压增加10-15mmHg;
·懒散的、没有支撑的背部或脚部姿势,会让血压偏高6-10mmHg;
·没有支撑的手臂,会让血压高出约10mmHg,测血压时应将手臂放在桌子上。
·袖带包裹在厚衣服上,会让血压增加5-50mmHg;
·袖带尺寸不对,会让血压增加2-10mmHg;
·跷二郎腿,会让血压增加2-8mmHg;
·测血压时说话,会让血压增加约10mmHg。
除了上述7种错误,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教授团队也统计出影响血压测量的因素。
·立姿比坐姿大约降低5mmHg,坐姿比卧姿大约降低3mmHg;
·右侧卧比平卧高约5mmHg,左侧卧比平卧低约16mmHg;
·听诊器胸件位于袖带内时,收缩压读数会比标准坐姿低约4mmHg;
·老年高血压患者,如果臂围≤26厘米,使用常规袖带比使用大号袖带的血压增高约5mmHg;如果臂围≥27厘米,使用大号袖带比常规袖带的血压降低约4mmHg;
·进行过无创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比进行过有创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其血压低约9mmHg。
三、送你降血压饮食技巧
为了让患者的血压更平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杜志刚主任准备了一份《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南》,小九整理了饮食部分,送给大家。
1、减少钠盐摄入
想要远离高血压,就要减少钠盐摄入。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g,而世界卫生组织则建议,每人每日摄入盐量不应超过5克。
2、控制油脂类型和摄入量
脂肪摄入过多是高血压的风险因素,患者应控制油脂类型和摄入量,减少动物食品和动物油摄入,少吃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适量选用橄榄油、茶油等健康油脂,每日烹调用油少于25g,约2.5汤匙。
3、营养均衡
想要控制血压,就要吃得均衡、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补充蛋白质和钙。
蔬果富含膳食纤维、热量低,还含有钾、镁等有益心血管的营养素,建议每天吃400-500克新鲜蔬菜、1-2个水果。
适量摄取优质蛋白质可以预防高血压,日常可以多吃富含蛋白而脂肪较少的鱼肉、鸡肉等,约占总热量15%左右。
有研究指出,缺钙可能会导致高血压,因此日常要注意补钙,建议每日喝250~500ml的脱脂或低脂牛奶,低脂高钙饮食有益于血压健康。
4、高血压的食物选择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应清淡、低盐、低脂、低糖,同时要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和高钙。
·富含钾、钙、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有新鲜蔬菜、水果、土豆、蘑菇等;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燕麦、杂粮、薯类等;
·富含优质蛋白且脂肪含量较低的食物有鸡蛋清、鱼类、瘦肉、去皮禽类、豆制品、无脂奶粉等。
关心健康是好事,但若想确诊高血压,一定要前往诊室,让医生来诊断。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饮食均衡,少吃盐,少吃饱和脂肪,放松心情,才能避免或稳住血压。
参考资料: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12-28
[2]警惕假性高血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羊城晚报,2015-09-29
[3]杜志刚,毛栗子君,高血压生活管理指南,涉及方方面面!收藏!.医学界心血管频道公众号,2021-07-2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