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快看看,我肚子好痛!”
2020年9月30日晚上11点,一名男子捂着肚子来到急诊科。当时,接诊的是刘医生。
病人脸色惨白,左手一直捂着肚子,走路都费劲,在医生和护士的搀扶下进了诊室。
触诊发现,患者疼痛的部位是脐上腹部疼痛,为阵发性胀痛,无进行性加剧。之后,刘医生又进行了面诊,发现,该男子眼白发黄,猜测可能有肝胆问题,于是他问道:平时肝胆有问题吗?大小便有问题异常?
病人有气无力地说:有,早些年得过“胆石症”,做了手术切除了胆囊。但之后没有到医院复查过。之前身体倒很正常,但最近这段时间发现尿液发黄,很浓,就像浓茶一样。
一联系起来,医生心里有了底,应该就是胆结石无疑。
为了验证医生的猜测,他让患者去做了CT,结果显示:胆总管下段多发性结石并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
(患者胸片结果)
“你家属来了吗?你这情况得做手术啊,需要家属签字。”
听到手术,病人吓得一激灵,马上问:“还要手术,胆结石不是很常见的病吗?”
“你的情况比较严重,是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如果这次不处理好,以后很麻烦,你尽快通知家属吧。”
一个小时后,两个年轻男女慌忙来到急诊科,是男子的儿子和儿媳。
在病人和家属的同意下,医生决定在第二天一早行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术后病人恢复良好,一周后医生准许出院。
胆结石不是小病,可引发胆囊癌
胆结石也就是胆囊结石,其发病的趋势呈现年轻化的状态,而且更可怕的是,如果胆囊结石不治疗,将有可能演化为胆囊癌。
临床上,国内胆囊癌合并结石者占20%~82.6%,国外为54%~100%。而且结石的大小也和胆囊癌的发生直接相关,一般来说:结石大于3厘米以上,患胆囊癌的风险要比大于1厘米以上的患者大10倍。
胆囊癌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女性多于男性。如果忽视了胆结石的存在,那么胆囊癌的发生率就会直线上升。
胆结石究竟是怎么来的?
胆结石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越来越多,其发病率在15%左右,国外的发病率在10%左右。胆结石的发病,跟以下几种原因有很大的关联。
1.不吃早饭
经常不吃早饭尤其是年轻群体中,这个比例很大,不吃早饭胆酸的含量会减少,如此一来有利于胆汁的浓缩,由此便会形成结石。
2.爱吃甜食
吃甜的群体,胆固醇会摄入多,这会导致胆固醇结石的产生,而且吃甜又会促使胰岛素的分泌,导致胆固醇更容易沉积。
3.爱吃肉
如今生活好了,有的人一点菜都不吃就喜欢吃肉,这就会导致脂肪增多,而脂肪的增加,也会给胆固醇结石的生成创造便利条件。
4.盲目的吃素
有的人吃肉,有的人为了减肥则长期盲目吃素,这打破了膳食结构的平衡,同样会导致结石的生成。
5.肥胖
生活条件改善,肥胖成为一种趋势,如果体重超过了正常标准的15%,那么胆结石的发病率就会比正常体重的人高出5倍。20岁到30岁的女性肥胖群体,胆结石的发病率比同龄人高6倍。60岁以上的肥胖女性患胆结石的几率也比正常群体高出40%,因为肥胖者脂肪和胆固醇升高,胆结石容易形成。
6.不运动
运动量少会影响到消化系统,进一步导致胆囊的功能降低,胆汁就容易停留淤积难以排泄,进而导致胆固醇的沉积而形成结石。
所以综合来看,胆结石的生成,跟饮食结构以及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不能改善少运动和多吃肉等毛病,那么胆结石的发生就只是时间问题。
得了胆结石,手术是第一治疗方案
临床上,目前治疗胆结石的方法主要有胆囊切除术、胆囊取石、药物治疗以及体外震波碎石,虽然方法看起来不少,但每种治疗方案都有其短板。
胆囊切除手术一劳永逸,直接把胆囊割了,结石没了以后也不会形成,而且目前的技术很成熟。但是这种方法的致命缺陷是——胆囊被完全去除,没了胆囊这项功能,患者今后可能会出现消化系统方面的胆囊术后综合征,以及胆管损伤等多种后遗症和并发症。
胆囊取石和手术切除类似,只不过这个不切除胆囊而是只去除石头,虽然能够保留胆囊,但是复发的可能性很大,之后再次形成结石,那么手术就等于没做。
药物治疗虽然方便,但是目前的药物只能去除胆固醇结石,而且即便把结石融化掉了,之后复发的可能性仍然高达50%。
体外震波碎石的办法是微创疗法,手术之后复发率高,而且还容易出现肝损伤。
所以目前在临床上,治疗胆囊结石,一般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合理个性化的方案。通常来说,如果患者的病症轻微,没有炎症等并发症的问题,一般不会胆囊切除手术,这也是为了最大可能保全患者的胆囊以及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不过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定期随访检查,而且还要根据时间来确定是否要切除胆囊。如果胆结石的症状明显,伴随疼痛以及胆囊炎症等问题,一般是采取胆囊切除手术来治疗。
本文指导专家: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 张志明
参考资料:
[1]《胆结石十年了会癌变吗》 生命时报 2014.3.12
[2]《得了胆囊结石怎么办?》 解放军第306医院 2015.10.2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