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小长假即将到来,哪管眼前书本案卷叠摞而起,寡人也只觉得当中写满的全是:等国庆三个大字。
对此番光景,寡人也不是没有熟悉的感觉,毕竟每个大假期、小假期前,总有着这么一段“难熬”的时光,折磨着表面乖巧上课、努力工作,内心却早已放假了的你我他。
精神涣散、心不在焉、效率低下、嗜睡乏力……这是假期前后,我们必须面对的“劫”——假期综合症。
假期,为何总能“扰乱”身心?
谈到假期综合症,大多数人都默认假期综合症是指出现在假期后的节后症状。而事实上,部分人群早在假期前就“蠢蠢欲动”,出现了“假前综合症”。
假期的出现,愿意是歌颂纪念重要的日子,可这种特殊的时节无疑搅乱了人们既定的“动力定型”。
所谓动力定型,指的是生活中人们稳定从事某项活动进而建立、巩固起来的行为模式。工作党披星戴月,学生党早出晚归,在这些明显周而复始、因循守旧的进程中会逐渐形成相应的动力定型。
动力定型的形成需要耗费心力,而假期的出现,对动力定型的建立与运行都是种“挑战”。人的自制能力各有差异,放假前,有的人难以抑制“迎接”假期的放松心理,放假后,一度“放飞”的自我也同样难以收回。过往构筑的习惯、技能与生活方式等,在假期的松懈状态下往往难以留存。
没了假期,长期紧绷的身体状态可能因得不到休息而坍塌,可假期过后,我们则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赶跑怠惰的状态。所以说,假期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令人又爱又恨。
放假前后,按捺住“躁动”的自己!
假期,终归还是补充休息、重新起航的好节点,前提是我们要尽量规避假期给我们带来的“弊端”,不让假期过多影响原有的生活状态。
放假前后,若想处理好“假期综合症”,不妨注意“维持”好心理、生理两个重点方面。
先是,维持平稳的心理状态。
如果说假期给了自己一种放松的心理暗示,同样,我们也可以加强心理暗示,调整心态。适当发挥计划和目标的作用,在假期前后合理分配好工作、学习任务,保持良好的状态。
同时,维持平稳的生活状态。
假期里紊乱无度的饮食、作息对假后的身体状态会造成巨大的“打击”。放假后,小孩子有“上学恐惧”、大人也有“上班焦虑”,若想摆脱假后萎靡不振的身体状态,则需要我们做好假期规划。
在假期,休息固然是“主旋律”,与此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饮食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保持大脑活跃,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完成假期到日常的过渡。
俗话常说,道理人人都懂,真正难的是付诸行动。假期是个“节”,也是个“劫”。你的假期是前者还是后者,取决的自然是个人的行为举措。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