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健 > 生活常识

祛湿先分寒和热

2017-05-26 00:00:00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 郭 昕

  谷雨节气马上就要过去,随着春夏季节的交替,降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加大,湿邪很容易趁虚而入,侵袭人体。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着,如油入面。”湿邪作为六淫邪气之一,有沉重感、附着感、黏滞、趋下的特性。如今,湿邪已成为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直接威胁我们的健康。

  临床上,经常有病人自己判断体内有湿气了,但是喝了红豆薏米粥两三个月非但湿邪未祛,大便反而更稀了,这是因为薏米性寒,这款粥仅适用于湿热体质者,如果寒湿者服用,只会雪上加霜,使脾胃功能更加虚弱,因此,只有分清寒热,才能有效祛湿。

  寒湿和湿热都具有脾虚湿盛的特点,表现为食少腹胀、肢体倦怠、头身困重、大便黏滞等,但寒湿和湿热二者又有所区别,可以通过表格来对比、判断。

  寒湿

  寒湿的产生多与以下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1.过食生冷:各种生冷食品如冰淇淋、冰镇饮料下肚,直接攻击位于中焦的脾阳,引起脾虚湿盛。

  2.美丽“冻”人:一些爱美女士在春寒料峭的时候就早早地穿上了薄丝袜、短裙、露脐装、露背装,殊不知,小腹为元气中心,腰为肾之府,颈背属于一身阳气之总管——督脉的位置,这些地方很容易受到寒邪袭击。

  3.猛吹空调:夏天出汗本是一个散湿的重要途径,然而空调造就的凉爽环境,会使身体毛孔自动闭合,汗排不出来,湿气也就散不出去,只能聚积体内,引发疾病。

  4.久坐不动:《黄帝内经》曰“久坐伤肉”,伤肉其实伤的就是脾,脾主肌肉,主运化水湿,缺乏运动可引起脾气亏虚,水湿不化,聚湿生痰,滋生痰湿。

  要想摆脱寒湿缠身,应少吃寒凉、甜、黏、油腻食品,饮食适当吃健脾利湿食物,如山药、芡实、红小豆、玉米、葱、姜、蒜、辣椒等,并可饮用白术陈皮茶,即将白术30克、陈皮15克放入1000毫升水中煎煮半小时,过滤后代茶饮,可起到健脾燥湿的作用。平时可多按揉丰隆穴,该穴位在外膝眼和外踝连线的中点。用大拇指按揉丰隆穴,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日2次,每次5~10分钟,能健脾、化痰、利湿。

  湿热

  湿热主要是由于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下,或经常熬夜加班,过食辛辣、肥甘厚味的食物,过度吸烟饮酒所致。因此,平素饮食宜清淡,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牛肉、羊肉、鹿肉等温热食物也应少吃。宜食用具有清热化湿作用的食品,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红小豆、绿豆、鸭肉、鲫鱼、冬瓜、丝瓜、黄瓜、西瓜、白菜、芹菜、卷心菜、莲藕、空心菜等。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盛夏暑湿较重时,要减少户外活动时间,不要熬夜或过于劳累。可按压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中,每天2次,每次按压5分钟,达到健脾清热利湿之功。▲

39健康网版权所有,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

精彩推荐

查看更多 >

猜你喜欢

抢挂专家号,咨询热心导诊MM
百度推荐

精选

进入39健康网首页

查疾病

热门
痛经
荨麻疹
宫颈糜烂
高血压
登革热
尖锐湿疣
妇科
月经不调
阴道炎
子宫肌瘤
男科
包皮过长
前列腺炎
早泄
儿科
手足口病
小儿感冒
小儿肺炎
内科
冠心病
肺结核
支气管炎
外科
肩周炎
乳腺增生
骨质增生
皮肤
湿疹
狐臭
脚气

查药品

热门
六味地黄丸
逍遥丸
金匮肾气丸
云南白药
阿胶
片仔癀
妇科
保妇康栓
调经丸
妈富隆
男科
伟哥
前列舒乐胶囊
养血生发胶囊
儿科
小儿感冒颗粒
小儿止咳糖浆
小儿七星茶颗粒
心脑血管
厄贝沙坦片
血脂康胶囊
速效救心丸
糖尿病
美迪康
消渴丸
拜唐苹
跌打损伤
云南白药气雾剂
云南白药创可贴
跌打万花油

好医院

按专科找

外科
心胸外科
泌尿外科
乳腺外科
肛肠外科
肝胆外科
血管外科
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呼吸内科
内分泌科
肾内科
风湿科
其他科室
妇科
耳鼻喉科
整形科
中医科
皮肤科
心理咨询
按疾病找
劲椎病
脑梗塞
高血压

好医生

按专科找

外科
心胸外科
泌尿外科
乳腺外科
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呼吸内科
其他科室
妇科专家
产科专家
中医专家

按疾病找

外科
烧伤专家
骨折专家
肺癌专家
内科
胃炎专家
高血压专家
冠心病专家
其他科室
头痛专家
湿疹专家
肾结石专家
39健康网-39健康網-合作-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