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WHO提出亚健康状态最典型的表现为疲劳,心理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不佳、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或嗜睡困倦、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烦躁、焦虑、易惊等;躯体方面多表现为头晕头重、胸闷、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悸、自汗、关节肌肉酸楚疼痛、性机能障碍等。国内学者归纳为“一多”和“三少”。“一多”指疲劳多,“三少”即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亚健康状态与疲劳、精神情志异常和睡眠障碍是其最突出的症状,而中医肝脏与这些症状都有密切联系。
肝与疲劳相关
疲劳的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运动能力下降。中医认为肝与疲劳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说明筋的功能受肝的调节。其实肝尚可通过脏腑气血等多个途径,影响疲劳感的产生和调节疲劳程度的轻重。
肝主疏泄,对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代谢有着重要影响。《读医随笔》曰:“肝者贯阴阳,统气血……握升降之枢。”体力与脑力的产生均以气血为物质基础,以经络为通道,通过五脏功能的相互协调而实现。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保证脏腑气血的运行正常。肝失疏泄必然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筋脉失养,从而产生疲劳。同时,肝病及他脏也能引起疲劳等症状。
肝病及脾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升降离不开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于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主升清阳,清阳实四肢”等等,说明脾能保证全身能量的补充,参与形体运动,从而与疲劳相关。
肝病及心
心主神志、心主血脉,肝主疏泄,二者关系密切。《明医杂著·医论》曰:“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肝气郁滞是肝失疏泄的后果,肝气郁滞可导致心气乏,即肝可对心的功能产生多方面影响。心主血脉,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一方面,肝藏血有助于心主血;另一方面,肝的疏泄作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也是心主血脉的重要保障,若肝郁气滞,血行瘀阻也可导致心不行血而出现疲劳。
肝病及肾
《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盖肝主筋,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肾藏精,精血相生,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阐述了肝肾在痿证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痿证的早期主要表现也是疲劳,说明疲劳与肾有关。
肝病及肺
体力的产生亦与肺相关,肺和心的气血旺盛、循环正常则精力充沛。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助心行血。气的生成要依赖肺的呼吸运动来完成,而肺要保持正常的呼吸,则又依赖气机的调畅。肝可调畅气机,肝失疏泄无疑会对肺的主气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疲劳。
肝与精神情绪有关
情志活动虽属于心的功能,但也与肝关系密切,《素问·调经论》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说明精神情志的变化与血的盈亏有关,《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强调了情志与气的密切关系。说明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精血充足和气机调畅。肝藏血,主疏泄,可调畅气机,气血的功能受肝的调节。因此,亚健康的精神情志异常,实质上是肝脏功能异常的具体表现。
肝与睡眠有关
肝体阴用阳,《类证治裁·不寐》谓:“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强调睡眠与阴阳之气的循行有关。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肝气的调畅是阴阳各循其常的前提条件。《医林改错》中说:“夜不安者,将卧则起……此血府血瘀也”,“血瘀日久,血不行则心失所养,亦致失眠。”上述医家均认为血是睡眠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虚血瘀都可引起失眠,而血虚血瘀均与肝有关。失眠的发生亦与情志的失常息息相关,《张氏医通》曰:“平人不得卧,多起于劳心思虑,喜怒惊恐”,肝是主情志的重要脏腑,具有疏达气机,调畅情志,藏血舍魂的生理功能。肝失疏泄,容易影响心神而病不寐。
总之,亚健康状态的异常表现均与肝有密切联系。因此,从肝论治亚健康状态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具有进行深入研究的价值。
(实习编辑:吴秀娟)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