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很困难,有学者报道对50例成人结脑调查发现,发病至确诊时间即延误诊断时间平均为20.5天 [1] ,延误诊断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临床医生要提高对结脑的认识。结脑的CT检查可以发现直接表现有脑粟粒样结核结节、结核瘤等。本例报告1例患者为术前误诊为肿瘤,而开颅手术造成一些不良反应。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7岁。2个半月前(1月18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畏寒发热,体温高时达39℃,伴轻微咳嗽,无痰,在当地医院抗炎治疗10余天,未见好转。又改服中药治疗,体温稍下降,但仍有低热。1个月前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行走不利,伴头痛,无恶心呕吐。于3月1日入当地市级医院神经内科。查体:神清,全身皮肤无斑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对称,颈软,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左侧肢体肌力Ⅳ级、腱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右侧无殊。入院后(3月3日)MRI头颅平扫+增强其结果报告为左侧顶叶胶质瘤首先考虑,建议复查,排除脑梗塞。3月4日请会诊后以“脑胶质瘤”转入脑外科,血常规示白细胞6.0×10 9 /L,中性粒细胞62.57%,淋巴细胞24.73%,血红蛋白106g/L。血生化示白蛋白29.50g/L,钠132.23mmol/L,余正常。3 月8日行脑脊液检查显示脑脊液无色,清、潘氏球蛋白试验阴性,糖半定量试验750mg/dl,红细胞1000×10 6 /L,白细胞10×10 6 /L,蛋白定量22.5mg/dl,氯化物>50ng/dl。经降颅内压等治疗,疗效不佳,且出现左侧肢体完全偏瘫,并持续发热,体温38℃左右。 3月2日行头颅CT增强扫描见右侧顶叶占位病变,考虑右顶叶胶质瘤可能性大,对照前片有明显进展。于3月23日行开颅左顶叶占位病灶切除活检术,术中取病变组织快速冰冻切片未见癌细胞,遂缝合切口。术后当天复查MRI平扫+增强,见脑内弥漫分布的粟粒状、小结节状病灶伴右顶叶脑肿胀,结合历次CT及 MRI,考虑多发脑转移癌。最后病理切片经省级某医院会诊并作特殊染色,结果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伴大片坏死,局部化脓性炎症,部分血管壁和血管内可见异型淋巴细胞浸润,呈现血管周围炎,炎症涉及脑膜组织,根据染色结果显示该例右顶叶病变内找到抗酸杆菌,PAS染色未见明显的霉菌或孢子结构。4月3日经本院会诊后诊断为脑结核瘤,脑实质粟粒性结核,转至本院强化抗结核等治疗,病情好转,趋向稳定。
2 讨论
2.1 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或警惕性不高是误诊的原因之一 脑结核瘤是结核菌侵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软脑膜、蛛网膜进而累及脑实质和脑血管的病变。冬春季多发,随着卡介苗接种,结脑的发病已很少见,发生在成人更少见。本例患者为广西农村人,未行卡介苗接种是导致脑结核发病的一个因素。
2.2 临床医生对结脑脑脊液的不典型改变缺乏认识 没有结合临床及其他医技检查综合分析逐一鉴别。对一些临床不能排除结脑者,需多次做脑脊液检查。结脑脑脊液变化出现较早,其外观可能是清亮或淡黄色,甚至草黄色,大多数白细胞升高达100~500×10 6 /L,少数可达1.5×10 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例高达0.60~0.80。脑脊液生化改变:结脑常见葡萄糖和氯化物降低,蛋白质含量增高,一般在450mmol/l。脑脊液涂片找抗酸杆菌、结核菌培养,PCR-TB-DNA检测,有利于确诊。
2.3 片面依赖影像学检查,忽视病史采集和全面查体随着CT、MRI等大型设备的普及,诊断疾病水平不断提高,过分重视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忽视采集病史和查体。对常见病的少见表现认识不足,对肿瘤与结核缺乏仔细的鉴别诊断。CT、MRI的阳性发现必须结合病史;体格检查等资料作出判断 [2] 。脑实质粟粒性病灶, CT表现为广泛分布于大脑皮层或脑组织内细小的密度均等的结节,强化扫描时密度增高。环状盘状、团块状和点状阴影是结核球(结核瘤)的CT表现,结核球可发生于大脑或小脑的任何部位,强化扫描后结核球密度增强,脑梗塞则不能增强。3月21日CT颅脑平扫+增强扫描的征象已经提示结核瘤与脑实质粟粒性病灶的影像学表现,结合患者有发热感染征象,及未接种卡介苗病史,应从结核病诊断加以考虑,从血液或脑脊液多次查TB-DNA及结核菌L型等检测或诊断性抗痨,有可能避免一次颅脑手术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实习编辑:钟少玲)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