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儿科 李增清 主任医师
说到小儿贫血,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铁缺乏而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是在婴幼儿中多见,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
造成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一是与孩子自身体内铁储备不足有关,宝宝在胎儿期的时候,主要从母体里获得铁,尤其是在妊娠最后三个月所获得的铁最多,这些所获得的铁储备起来后可以满足宝宝在出生后4-6个月的生长发育需求,但如果孕妈妈在妊娠期有严重缺铁性贫血的话,那么她能为胎宝宝提供的“储备铁”就非常有限,另外,一些早产的宝宝,由于错过了妊娠期最后三个月储备铁的高峰期,那么他们在出生后也会比其他足月新生儿更容易出现贫血。
二是宝宝的生长发育速度过快,这也是造成宝宝出现贫血的一个原因,宝宝出生后的前六个月,是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阶段,一般出生后3个月的体重为出生体重的2倍,1周岁时的体重为出生体重的3倍,在这阶段,如果营养跟不上去,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那么,则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第三,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发生缺铁性贫血,常见于一些偏食、挑食的孩子。
另外,一些长期慢性出血的疾病,如钩虫病、肠息肉、慢性腹泻、反复感染等,也可因铁丢失过多或消耗过多而出现贫血。
一般来说,缺铁性贫血在经铁剂治疗后,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但除了缺铁性贫血外,小儿贫血也还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维生素缺乏所致的贫血
维生素是人体六大必须营养素之一,参与人体的代谢调节,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1.叶酸缺乏
叶酸,即维生素B9,它有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的作用,常用于孕妇及备孕人群,但其实,这种维生素人人都需要,我们每天需要摄入的膳食叶酸当量为400ug,当体内的叶酸不足时,可妨碍血红蛋白合成,使得红细胞出现异常,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临床上表现为面色苍白、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疲倦、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2.维生素B12缺乏
身体内维生素B12缺乏时,我们的人体便可因无法生产出足够多的健康红细胞而出现贫血,这是一种大细胞性贫血,跟叶酸缺乏所致的贫血一样,都属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体内的红细胞不够时,身体也就无法得到所需的氧气,这个时候常表现为易疲倦、虚弱和呼吸短促。
地中海贫血
地中海贫血是一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血液病,有家族史,它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陷使得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肽链有一种或几种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导致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改变,从而引起慢性溶血性贫血,常见的有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两种类型。轻度地中海贫血如果没有明显的贫血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补血治疗,但如果是轻度地中海贫血合并了缺铁性贫血,为了防止贫血加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各种肉类食物的摄入,每周再吃1至2次猪肝、猪血、鸭血等含铁丰富的食物。中重度地中海贫血,由于慢性溶血已经造成身体主要脏器铁负荷过重,故这类患者不适宜补铁,补充铁剂反而会加重,适得其反。
铁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
有一些患者因与血红素合成有关的各种酶和辅酶的缺乏、活动减低和活性受阻,导致铁利用不良和血红素合成障碍,结果形成组织铁储量过多和外周血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这类贫血患儿多有脾肿大,用铁剂治疗无效,部分患者对维生素治疗有效,可口服维生素B6,有效者多需长期治疗。
慢性感染所致的贫血
感染性疾病所致的贫血是由于许多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在引起炎症或感染的过程中,能使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或失血。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染后迅速发生,常以急性溶血性贫血表现为主,可引发巩膜、皮肤颜色变黄等黄疸的表现,另一类是慢性感染或炎症时逐渐发生的慢性病贫血,常表现为轻度皮肤黏膜苍白、心慌、胸闷、气短、食欲降低等。对于感染性疾病所致的贫血,通过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后,原发疾病控制住了,患者的血象也可很快恢复正常了。
新生宝宝的生理性贫血
胎宝宝在宫内时血氧饱和度较低,血清红细胞生成素含量及红细胞生成增加,而出生后,随着宝宝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于是,足月儿在生后6-12周时,血红蛋白通常会下降到95-110g/L,早产儿4-8周时下降到65-90g/L。但随着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到一定量时,又可刺激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使骨髓恢复造血活力,使得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缓慢增加,进而使得贫血得到纠正,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生理性贫血,一般无需特殊治疗,这是宝宝对环境改变的一种调适的现象,并不是真正的贫血。
总之,当宝宝出现贫血时,最好配合医生查找贫血的原因和基础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除病因,以较好地纠正宝宝贫血的问题。
(通讯员:林惠芳)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