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发着39度的高烧来就诊,家长说怕吃了退烧药耽误诊断;有的咳嗽了好几天,家长一直就给孩子喝煮梨水,怕乱吃药有副作用;还有的低烧才两天,就给吃了抗生素……医生们无奈,家长们困惑,到底哪些常见药可以自己买了吃而不必就医?在此,就几种常见药给大家做个说明。
1.退烧药
一般建议宝宝体温超过38.5度时才使用退热药,体温大于39度对孩子损害大,要高度重视。1岁后的宝宝体温超过38.5度,但能吃能睡、精神好,可及时用退热药而不必看医生。如果精神不好、哭闹、昏睡则及时就医。
孩子常用退烧药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有些家长担心在家吃了退烧药会影响医生诊断,其实家长如能详细描述出孩子发热度数、时间及次数,服用了什么药,服药后是否能退热等,就可有效帮助医生诊断。自行服退烧药要注意:用药后高热不退或用药后仍发热超2天,应及时就医;服用退烧药时要多饮水,间隔6小时可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一些抗感冒药也含有这类成分,不要重复使用。
2.止咳药
2岁以下的宝宝一般不用止咳药。咳嗽是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轻度咳嗽时无需服用。宝宝没有发热、咳嗽轻、不频繁、痰少、晚上睡眠没有受影响的,可以给他吃非处方止咳药或中成药。比如,蛇胆川贝液可用于热咳,小儿止咳糖浆用于受凉咳嗽,还有化痰止咳冲剂。
需要注意,如果咳嗽伴发冷或发烧,大声呼吸且费力,需看医生。脸色有憋气样的紫红,不断干咳,要检查气管有没有被异物卡住。咳嗽持续超过4周,可能是咳嗽变异性哮喘,需要医生诊断。
3.化痰剂
咳嗽多痰要禁用中枢性镇咳药,痰液潴留在体内,可能会使呼吸道致病原生长繁殖,导致炎症恶化。要选择祛痰或化痰的止咳药,如橘红痰咳液、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等。注意:服化痰药3天无效应看医生。服药期间饮食要清淡,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可能会偶见恶心、胃部不适、食欲缺乏、腹痛、腹泻、皮疹等。
4.清热类中药
孩子发热、咳嗽、便秘,可服用清热类中药。如:小儿七星茶颗粒,用于小儿积滞化热、大便不畅、小便短赤等。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食物。治疗一周后症状未改善,应及时到医院咨询医师。过敏体质者慎用。
5.止泻药
轻至中度腹泻,可服用口服补液盐、蒙脱石散。外用药如丁桂儿脐贴。注意事项:服用蒙脱石散时,如果大便水分不多,要停药,过量服用易引起便秘。蒙脱石散有吸附作用,要单独服用,与其他药及食物相隔2小时以上。
6.益生菌
如孩子腹泻或便秘,可服用益生菌。如芽孢杆菌(整肠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等。注意服用时水温不宜高。有些活菌药不宜与抗菌药同时服用。
有一些药则不能自行服用
抗菌药(包括抗生素):属处方药,如磺胺类药、红霉素、阿奇霉素、头孢羟氨苄等头孢类药,需要医生开处方才能使用。不正确地使用抗菌药,可能导致耐药及肠道菌群紊乱。
阿司匹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使用阿司匹林退热可能发生瑞氏综合征(一种死亡率高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等,退热作用虽快,但副作用也大,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成人用抗感冒药: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全,解毒及排泄功能弱。成人使用安全的药,儿童不一定安全,可能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如尼美舒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12岁以下禁用。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