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广东两万人接力救助柯达颖让许多人作出了“心灵的选择”。恰逢“小悦悦”事件发生不久,嘉宾们认为,尽管因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人与人的信任感存在“打折”情况,但大部分广东人内心充满爱,“两万好心人”的爱心接力是对“18位冷漠者”行为的反思,也进一步激励、激发了人们的善举。
南方日报:各位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次救人接力活动。能否谈谈体会?
曾颖如:当时我们和大学生企业家协商之后觉得这样的群体、案例非常值得关注,就将第一笔资金送到医院。接下来的几天,在南方日报媒体责任的引领下,我们团省委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其中,现在在广东掀起了一股爱的浪潮,让我深有感触,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广东人博爱的精神,这是非常好的善举。
廖新波:这次媒体起了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虽然善举是社会的自发行动,但是作为主流媒体也好,政府也好,应该要积极的推动。我在微博里转发了这件事,不转我放心不下。虽然我暂时没机会捐钱,但我有150万的粉丝,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可能起的作用会更大。
南方日报:接力救人过程中“弃考哥”、“献血姐”举动感人。他们都是普通百姓,传递出的爱心让人很温暖,嘉宾们如何评价他们的善举?
顾作义:“弃考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他的行为让我想到,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现在很多人追求的可能不是自己所需要,心灵的宁静和满足等有精神价值的方面往往被忽视了。
范以锦:救人跟国考相比,当然救人重要。“弃考哥”做出了牺牲,也体现了价值,一方面是他个人的价值,另一方面是他这种精神传播出去之后产生的社会价值,所以我赞同他这样做。
南方日报:很多人的善举触动我们的心灵。刚才提到“小悦悦事件”,南方日报网友也在提问,为何两万热心人在广东,18位冷漠者也在广东?
廖新波:一个社会里什么人都会有,有恶人也有善人,有冷漠者也有热心人。我们不求价值观统一,但求善为本、善为先。因此,对热心人我们要鼓励,对行恶者要鞭打和谴责,但对不行善的人,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
曾颖如:“小悦悦事件”事件反映了广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道德教育上还存在困难和问题。但从这次救助达颖爱心传递事件来看,大部分人的内心是充满爱的。
范以锦:尽管在实行市场经济后,对这方面有消极影响,但广东人大体上充满爱。此次抢救达颖,各个阶层都动员起来,是爱的涌动。从另一个层面看,这也是对“小悦悦事件”的反思。相信大部分人本来就充满爱心,只是需要人去激励。因此,在反思“小悦悦”事件的节点上,一些冷漠的人也能被激发,加入到爱心大潮中。
顾作义:不能说最有爱心的在广东、最冷漠的也在广东。若进行深层次思考,广东经济比较发达,社会结构变化深刻,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转型后,人与人的信任感会变差,这就是我们下一步要抓的,如何进行公民社会建设的问题。不过,广东更早面对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契机,让我们探讨今后如何重建信任、重建诚信的问题。
省委书记汪洋在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一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引发网络热议。嘉宾们认为,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良好社会风气是弘扬出来的。媒体要把握平衡,不能丢掉专业精神,宣扬真善美时量要够,揭露假丑恶时要讲透,才能达到弘扬社会正气的目的。毕竟,媒体发挥舆论监督职能的最终目的也是要解决问题
南方日报:好孩子为什么是被夸出来的?为什么要夸?
范以锦: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良好社会风气是弘扬出来的。孩子天性善良,想积极向善,但需要激励,你将他的事迹弘扬出去,全社会都知道有这个好孩子。汪洋书记讲的这个好孩子是个比喻,他指的是现在的社会风气。中华民族民风淳朴,你要去挖掘、弘扬才能在社会上传播。
顾作义:我们需要正面的引导,包括在工作中,我们越是批评下属他们就觉得越没劲。我们这个社会每天都会有消极的方面,所以我们更要找正面的东西起示范作用。看到美好的东西我们的心情也会很舒畅,这个美好正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曾颖如:每一个人最爱的是什么?爱的就是我们的孩子。汪书记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如果媒体将每一个人当作孩子去爱的话,一定会营造一个更好的氛围。
廖新波:记得第一次见汪洋书记时他说,卫生厅最近有一位厅长提出门诊看病误诊50%、住院误诊30%,你怎么看呢?我当场说,报告书记,此人正是我,对不起,我惹麻烦了。没想到汪书记说,没事,大家一起讨论。
还有一次,汪书记对我说,新波,最近粉丝大增吧?我受到很大鼓舞。而如果对我说,要注意啊,你是系统内的人啊。这就是不同的效果,可见“夸”是很重要的。
南方日报:说到“夸”,作为媒体的我们似乎更有“夸”的阵地。各位嘉宾认为如今媒体在“夸”的问题上,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范以锦:媒体首先要积极传播真善美,另外就是对假丑恶进行揭露。但现在的媒体正面报道做得怎样呢?广东的总体情况还不错,但量不够,贴近性不够,真正能引起震动的、得到大家认可的、引起社会反响的还不多。
其实,揭露假丑恶目的也是为了弘扬真善美。但有一些媒体人非常喜欢为揭露而揭露,通过这些事来吸引眼球。假丑恶的确要揭露,但是你更要深挖出社会原因,要把它做透,而不要变成假丑恶的展示。比如有的媒体报道见死不救又不将问题说透,结果让整个社会都以为我去救人最后会吃亏。
顾作义:如今,媒体弘扬真善美的力度的确不够。最近,批评假恶丑的频率、密度太过于集中了,今天爆炸,明天事故,后天又有新的社会问题,让人很没安全感。有时候媒体还会过度炒作,比如“开房门”就是,哪怕批评也是要尊重人家的隐私啊。我们的确要思考批评的量、度、频率、时机、时效等。最近我们准备在媒体搞一些专栏,讲发生在身边的可亲可敬的好人故事,这样可以加大营造向善气场的力度。
廖新波:吸引眼球可以,但要与事实相符,否则就哗众取宠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很重要,不要不求甚解、以讹传讹,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八毛门”,与事实不符的,居然成为惊天动地的世界奇闻,这在传播学上是成功的,但误导了群众,影响是不良的。
南方日报:我们的网友发问,媒体不是有一项重要职能是进行舆论监督吗?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如何平衡?
顾作义: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并不矛盾。只要监督报道的出发点还是为“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它搞死”。
曾颖如:媒体既要弘扬主流,的确也要发挥监督的作用。我认为,主流媒体应该起一个引导作用,弘扬核心价值观,带动爱心传递。
范以锦:舆论监督还是应该大力支持,但是不是说对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可以不去总结和反思呢?舆论监督需要平衡。哪一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大家找媒体,然后一连串问题来了,“小悦悦事件”变成了佛山的冷漠,发生医疗问题,就把整个医疗系统的人都骂了,发生城管问题,将整个城管系统都骂了。这就是站在弱势群体角度上不顾一切地谴责。媒体需要平衡,在一个地方不断发现问题时,既要挖掘这些问题,也要对好的地方进行肯定。佛山最近也发生了老船长救人事件,佛山媒体进行了大力宣传,我想这是对的,媒体不能丢掉专业精神。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