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儿童来说,一元思维更多体现为自我中心。
对于成人来说,一元思维更多体现为一种看问题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当然,看问题非黑即白并非全然不妥。有些事情本来黑白分明,就不宜弄成灰色甚至黑白颠倒。比如三鹿的三聚氰胺,双汇的瘦肉精。但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事情,是不那么黑白分明的。这个时候坚持非黑即白,就容易陷入一元思维的误区。
下面我们以早教领域的识字为例,详细说说这个事情。
前两天网校一位同学贴了小巫写的《儿童不宜过早识字》,有同学指出,这篇文章体现了典型的一元思维。我仔细看了这篇文章,应该说,这些同学的评价是有道理的。这篇文章的一个出发点是可取的,就是反对早教领域中的一些极端做法与理念,比如把识字教育等同于早期教育,甚至夸大识字的作用,认为早识字,多识字,能够培养出神童,天才云云。但可惜的是,这篇文章的论述方式是典型的非黑即白,也就是一元思维,没有把极端识字与正常识字区分开,也没把错误的学习方式与正常的学习区分开。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子详细谈谈这篇文章。
1、把书本与生活体验对立起来
作者在文中认为:“学龄前的孩子最最需要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亲身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感受去诠释这些体验,为将来的语义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有了这些体验,等到他上学的时候,他才能真正理解文字的含义。”
[萧愚]经验分为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龄前孩子直接的生活体验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书本就不需要。书本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个载体,能够丰富孩子的间接经验。比如恐龙,星球,奇花异草,故事童话,这些大都只能通过书本看到。小巫很喜欢谈想象力,而这些来自书本的间接经验,正是丰富孩子想象力的一个重要资源。
“有了这些体验,等到他上学的时候,他才能真正理解文字的含义”,这句话低估了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学前儿童对那些认知范围之内的,尤其是依托于具象内容的文字符号,能够很好地理解。
2、把识字与运动、游戏对立起来
作者在文中提到:“儿童的语言能力(包括文字能力)与他们的运动能力息息相关,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语言能力也强。……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语言文字方面发展良好,最佳方式肯定不是让孩子背诵静止的字,而是让他在大自然中奔跑、嬉戏,鼓励他多运动、多玩耍。”
[萧愚]多运动,多玩耍是很好的理念。但把识字与运动对立起来是不妥的。任何孩子的生活方式都是动静结合的。不可能只有户外运动没有室内活动,只有运动没有静定。静定的时候适当认字,并无什么不妥之处。
此外,学习不仅可以在室内进行,也可以在户外进行,比如有些孩子通过看路边的标牌便掌握了许多汉字。
学习不仅可以在静定中进行,也可以在游戏中进行,比如可以设计一些识字卡片和教具,进行亲子游戏。
3、把识字与情商培养对立起来
作者文中提到:“孩子3岁会念书,与到了8岁会念书,对孩子漫长的一生而言没有本质区别,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别越来越小。一个人是否聪明、能否过上幸福生活,跟他几岁识字阅读没有关系。今后的世界需要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坚实的自信心、富有别具一格的创造力、能够担负责任、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并有团队精神,而这些关乎情商的素质,恰恰是需要在学龄前培养、开发和保护的。”
[萧愚]情商的培养不是孤立进行的。人是社会动物,需要融入一个群体。如果孩子不上学,不就业,8岁认字没什么。但孩子6岁就要进入小学,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进入小学之后,就需要面对作业,面对群体竞争与比较。这个时候,不是学校适应个体,而是个体需要适应学校。如果孩子在学前的时候,按照橡皮筋原则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这很大程度上能让一些孩子,尤其是在认知方面有些晚熟的孩子,在学校教育的初期,便能较好地适应学校,从而培养起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这难道不是情商素质的重要组成?
4、把客观思维与创造力培养对立起来
作者文中提到,“儿童在学龄前处于梦幻时期,人的创造性潜能都看在这个时期保护得好不好,此时的孩子就是要天马行空地去幻想,认为什么都是可能的,而不是给他一本书,死读那上面的内容,挫伤他的创造力,过早地‘唤醒’他,让他以‘客观’的物质的目光去看待世界。”
[萧愚]这样的观点有悖于当代教育的常识。在最主张创造力教育的英国和美国,你看看学前教育的纲要,科学教育都是重要一环。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孩子要学会观察、探索,要进行分类、比较。孩子固然需要“天马行空地去幻想”,但这不意味着孩子只能天马行空的幻想,不能进行客观的思维活动。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对立关系,而是能够和谐共存。正如爱因斯坦既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又是小提琴的爱好者一样。有些孩子喜欢科普读物,完全可以按照兴趣去读,而不必担心什么影响创造力之类。
5、把正常学习与心理健康对立起来
作者文中提到:“‘早醒’的孩子在学龄期会出现行为和心理问题,在成年后容易患上抑郁症,在中年和晚年则容易患上各种因压力而引发的疾病。”
(实习编辑:李凌锋)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