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青 副主任医师
四川省人民医院 - 血液科
造成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包括红细胞自身缺陷、红细胞酶缺乏、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感染、免疫因素异常等,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进行治疗。
1、红细胞自身缺陷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自身缺陷所致,如红细胞膜缺陷、珠蛋白基因突变等。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叶酸、维生素B12等药物进行治疗。
2、红细胞酶缺乏
红细胞酶缺乏主要是因为红细胞内酶系统缺陷,导致红细胞无法正常代谢,从而出现溶血性贫血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药物进行治疗。
3、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免疫系统攻击红细胞所引起的贫血,其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等。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药物进行治疗。
4、感染
溶血性贫血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感染,感染是由于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红细胞破坏所致。其中,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如流行性感冒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患者可遵医嘱服用利巴韦林颗粒、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5、免疫因素异常
免疫因素异常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患者可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骑自行车等,可提高自身免疫力,对于免疫因素导致的疾病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若患者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应前往正规医院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