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感染科
黄疸型肝炎的种类比较多,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黄疸型肝炎,就具有传染性。
黄疸肝炎是指由肝炎引起的黄疸,肝炎患者患病细胞中的肝炎病毒,使其他肝细胞破坏,导致肝组织损伤,从而引起胆小管阻塞,使胆红素无法从血液进入肝脏中,导致胆红素增高,出现黄疸。黄疸型肝炎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指的是多种疾病因素造成肝脏的损伤,同时伴有黄疸的出现,统称为黄疸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是一种临床症状的诊断而不是病因的诊断。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炎都可以因同时出现黄疸而被诊断为黄疸型肝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有,病毒性肝炎,如甲肝、乙肝、丙肝、戊肝等,药物性肝炎,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损伤,代谢性肝病等等。黄疸型肝炎大多起病比较急,短期之内出现发热、目黄、身黄、尿黄、乏力及消化道的症状等等,化验检查可见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的明显异常。甲肝、戊肝、丙肝、乙肝引起的黄疸型肝炎就会造成传染。其中,甲肝和戊肝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黄疸型肝炎,可以通过粪口途径造成传播。
建议患者平常要注意饮食清洁,不要吃没有煮熟的食物。丙肝和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以及性接触传播,平常要定期地检查身体,如果有感染了相关的病毒,就需要及时地对症处理,还需要积极地预防,不要与他人共用针头或者注射器,不要使用不合格的血液制品。临床上碰到黄疸型肝炎,首先需要明确病因,根据病人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明确病因以后,给予积极的针对病因的治疗,同时配合保肝、退黄、营养支持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