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晰 主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血管甲状腺外科
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和肥胖。
下肢动脉硬化是指下肢动脉壁硬化,是下肢系统性动脉硬化的一种表现。当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升高,特别是年龄增大时,动脉中层平滑肌会坏死,下肢动脉弹性也会下降,导致动脉硬化,局部动脉内血栓形成、狭窄,使下肢血液供应减少,引起下肢疼痛。动脉硬化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壁僵硬、弹性下降、管腔狭窄。动脉硬化发生后,如果动脉硬化进一步加重,75%以上的狭窄会造成相应器官供血不足,如果像心脏冠状动脉硬化,会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如果是脑动脉硬化,可能会导致头痛、头晕等脑缺血症状,甚至导致脑血栓。因此,动脉硬化发生后,需要检测血脂、血糖、测量血压、做血管造影,明确动脉硬化的部位和程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动脉硬化的进一步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
饮食要注意。低盐低脂饮食,也就是氯化钠要适当控制。动物的内脏、蛋黄、肥肉等高脂肪食物也要控制。不要吃得太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养成定期锻炼的习惯。经常运动,特别是一些有氧运动,可以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和侧支循环,对增加下肢的血液供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治疗,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斑块消退,防止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下肢缺血性坏死。如果症状不能缓解,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并对症治疗,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