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 主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 中医科
下焦湿热的患者通常不能吃六味地黄丸。因为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肾阴亏损引起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而对于下焦湿热的患者,服用此药物后不仅不能缓解病情,还容易助湿生痰,严重时还可能会加重体内湿热的症状。下焦湿热是一种中医病证名,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大肠湿热、膀胱湿热以及胞宫湿热等,患者需对症选用中成药进行治疗。
1、大肠湿热
大肠湿热的患者一般会出现口干、舌红苔黄以及脉数急促等症状,可选用清大肠湿热、解毒的药物治疗,例如葛根芩连汤等。葛根芩连汤的主要成分包括葛根、黄芩、黄连等,具有解表清里之功效,但虚寒下利者忌用,服用后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
2、膀胱湿热
膀胱湿热的患者在早期可出现尿频、尿急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还可出现尿色浑赤、口燥咽干以及舌苔黄腻等症状。对于膀胱湿热,患者可以选用清热利湿的中成药治疗,例如八正散等。八正散是一种由车前子、瞿麦、扁蓄等药物组成的祛湿剂,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湿热下注膀胱所致的病症。部分患者在服用此药物后可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但大多较为轻微,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3、胞宫湿热
胞宫湿热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目赤、下部湿疮、小便短黄以及小便淋浊等,可选用清热化湿的中成药治疗,例如龙胆泻肝丸等。龙胆泻肝丸的成分有龙胆、柴胡、黄芩等,可起到清肝胆、疏肝气、利湿热的作用,在临床上适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以及胁痛口苦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龙胆泻肝丸药性偏寒凉,所以不宜长期服用,以免会对肾脏造成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