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于1981年。
截止2002年底,全球有4200多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有320多万是15岁以下的儿童。
1996年,美籍华人何大一博士发明了治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效果良好,成为举世佳话。
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 “世界艾滋病日”;1997年更名为 “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
红丝带是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志,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争艾滋病,象征着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象征着人们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1985年中国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
据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例。
1994年和2001年,中国政府分别在全球艾滋病防治政府首脑会议的《巴黎宣言》和联合国艾滋病特别会议上签字,郑重做出了政治承诺。中国政府将积极参与抗击艾滋病的斗争,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1996年中国政府建立了由34个部委组成的“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明确了各部委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加强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中国政府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特点的“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艾滋病防治原则。
1998年和2001年,中国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明确了防治目标。
2001年起,中央财政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增加到1亿元,并投资12.5亿元国债、地方配套10亿元用于加强中西部地区的血站基础建设和设备投入,共新建、改建血站、血库459个,对控制经采供血途径传播艾滋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9年,中国将艾滋病作为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到2002年底,共设立国家级疫情监测哨点158个,建立初筛实验室1500个,确认实验室44个,一个较为完整的艾滋病防治监测网络已基本形成。
2002年,国务院有关部委共同努力解决了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国产化问题。目前中国已批准生产四种国外已过专利保护期的抗病毒药物,构成两个二线“鸡尾酒”组方,使药价由进口药物的每年每人约4万元下降到约3500元。
在2003年联合国艾滋病特别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对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免费提供治疗药物。2003年国家组织生产抗病毒药物5000人份,全部用于河南、安徽等重点地区艾滋病病人的救治。
2002年起,卫生部开始在全国疫情较重的县建立以治疗和关怀为主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首批覆盖11个重点省的51个示范区工作已经启动,今后1~2年将逐步扩大到100个县。
(实习编辑:吴春丽)
按疾病找